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心情日志 > 创意其实就是一种模仿
设计师介绍:

昵称:况杨
类别:女鞋设计师
年龄:40
现所在地:重庆

查看该设计师的主页>>

关注好友

统计中心

主页浏览总数:3538
总积分:73
文章数:10
作品数:13

创意其实就是一种模仿

作者:况杨  更新时间: 2008-04-09   浏览人数:17809  评论:7  
分享到:

创意其实就是一种模仿(转) 
 
西方人认为中国人的特长之一是copy能力。在争论为什么中国永远做不成一个真正的竞争者时,这种复制意愿一向被西方世界视为负面的东西。不少西方人嘲笑中国人,当他们看到中国人到处去看展览并拍下所有看到的东西,就会叹口气说道:“中国能做的就是复制!”

  但是,为了有创意,就得复制。一个创意,顾名思义,意味着你至少需要用一个新方法把两个已知的东西结合起来。把“刷”、“牙齿”结合起来就成了“牙刷”;“雷射”和“黑胶唱片”在一起就成了“CD”。科学家牛顿先生在万有引力理论后曾经说过:“我不过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远些。”

  换言之,所有的创意都是当有人(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至少两样已经存在的东西结合在一起时产生的。你们可以说创意是一种在某种程度上的模仿。

  照搬大师的作品往往是最有价值的、最有效和正确的方法。这在西方叫做基准标杆化(benchmarking)。这是中国人擅长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他们在世界各地旅游,并观察别人正在做什么的原因。

  几位瑞典国会议员近日访问了一个在中国很成功的瑞典公司的高级经理,该经理询问他们认为可以向中国借鉴什么。议员们大声笑答:“我们?学习中国?正是他们要向我们学习……”他们是如此坚持自己的信念信仰,不能想象从其他国家学到东西,尤其是从一个发展中国家那里!

  对于西方人来说,这种态度极其危险。而中国另一方面的优点就是谦虚。联想副总裁JanetAng一针见血地指出:“在中国,我们必须谦卑。谦卑让我们不会永远跟其他人有一样的商业模式,使我们知道我们不知道的一切。我们一定要学习、学习、学习。”

  我最近见过爱立信的研发经理,他描述了在中国年轻雇员中迅速蔓延的学习热情。“他们像海绵一样学习。”他笑着说。

  在一个发展越来越快的世界里,正有越来越多的行业需要创新创造,不管来自何处的人们越来越需要能看见和吸收新思想,这是中国公司所擅长的能力。而中国公司已经从很多不同的机构获得最新的创意并以崭新的方式结合起来。善于学习最新趋势是一个非常好的开端。

  下一步是把事情以创新的方式结合起来。作为一个至少包含两个东西的理念,把它们结合在一起,用在一个已知的新途径上——这也是在中国看到的正在发生的很有意思的事情。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并刺激外资涌入中国,从星巴克、保时捷到电影大片和ipod,而同时中国却也显露出自己的文化、拥有自己的产品。他们广泛借鉴新观念,而西方人往往只接触到西方,而没有接触到亚洲文化。这一广泛接触带来了一系列不同的想法、文化等等,给创意创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和经验。

  曾经目睹过相似的社会经历的是JanStaelvonHolstein——一位从瑞典来的资深广告总监。他住在纽约期间亲身经历过六七十年代的创意革命。当创意革命来到欧洲时,他移师意大利,再到伦敦。如今年近60岁的他时常住在上海,因为他想要亲自体验在中国创意的乐趣。

  如JanStaelvonHolstein所说,“我以前也是曾经见证过的,在纽约、米兰、伦敦。下次一‘创意革命’的发生将在上海或北京。”他还说:“在五年或十年的时间里,我们将回首展望,上海在2007年或者是北京在2009年正是被创意创造的。很难断定什么才是未来的创意具体含义:它可能是一个新的革命性技术或哲学思想。但接下来的伟大思路,将是在创造的,而且很快。”

  原因是中国吸收知识和创新的能力,自身古老文化与西方的知识相结合,用一个创新的方式将这两件事相融合,将创造出全新的事物。

  大多数人做不到这一点,原因很简单——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是表面上的。西方人没有一个多元文化认知和深度。创意创造的中国人可以用自己的中西文化知识,这可是西方知识系统的两倍。这意味着创新的机会也大大改善。

  一个简单的例子:中国有能力整合不同的思想。比如中国的墙上插座,设计的就是要适应欧洲、美洲和亚洲插头。这意味着:当你在中国的时候,你不需要有插座适配器就能适用你的电子产品,不管你是在哪里买的电器,都能将电源插头直接插入中国墙上的插座。但在欧洲乘车时,我常常感到沮丧,因为我不能使用电脑的电源。所以对我而言,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中国具备结合不同思想的人才,以一个新的途径来创造更好的产品。

  另一个例子是中国建筑(同样包括电梯),常常是没有第四层(根据中国文化4是不吉利的数字)、第十三层(在西方文化十三是不吉利的数字)。这一点受到良好教育的中国人都知道,但西方人却很少知道!

  以上的例子已陈旧过时,但正好用来说明中国有的人比西方一部分人更容易接纳不同文化中的事物和创意。因此,如何有更好的结合自己的知识创造可能性更是可见一斑。

  让我为所有的中国企业家总结一些令人鼓舞的话语:继续参观展览并拍摄你遇到新的思路,让西方公司代表从展台背后尽管笑去好了。虽然他们相信并已经知道了所有的想法,那是他们的思想在作祟。用更新的创意来超过他们。用一种崭新途径把从西方、从中国和亚洲文化以及这些要素组合起来的精华整合起来。

  这样,中国有可能成为有史以来最有创意的国家之一.

  (作者:费德里克·阿恩;)
 

(目前有7人发表看法,  我要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只有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者: 匿名游客    (立即登录 或 注册)